寻找自我 24堂财富课
周三 8月 23, 2017 9:53 pm
(一)
“我发现了我们学校围墙的bug。”
上周,儿子晚上回来晚了。他们小组打扫清洁。本来他们是过几周才做的。他们小组当中的一位彪悍的女生翻到围墙外去买吃的。结果,被门卫给逮住了。
根据班规,小组每个人都被同时扣去操行分10分。罚做清洁一周。
“那你们恨不恨她呢?”我想,儿子开学好不容易挣表现1分2分加上去的操行分,也洗白了。
儿子说:“当然不会啦,我们每个人都有翻墙的冲动。”
儿子他们学校的围墙,我见过,不高。翻起来也没什么技术难度。
我说:“你们要翻的时候,要看看上面有没有电线之类的。”
儿子说:“我们当然会看了。我发现了我们学校围墙的bug。”
“什么bug?”
“在靠近食堂的后门的地方,有一个地方比较好翻,只要1米6以上的,我想都没什么问题。”
儿子跟我说过,他们一般下午5、6点过的时候,就有点饿了。一部分同学睡觉,极少数的人翻墙出去买吃的。如果是课任老师知道了,会说他们意志品质不坚定。
我问:“要是被抓住,怎么办呢?”
我想起,我们小时候也经常翻墙。不过,翻墙的理由不是因为吃的,而是皮球飞到了墙外的农田里。
那个时候,我们一般都是动作娴熟地后退几步,脚蹬一下墙,跳起来抓住墙上面,做一个引体向上,先把一只脚跨在墙上,翻上去。跳下墙,把球捡回来。然后,再用一次同样的做法,翻回来。
儿子说:“一般还是不会被抓住。就算是被抓了,也有办法。”
“什么办法?”
儿子说:“被抓住了,就要到校保卫处登记。他们一般就自报家门:八年级十班,姓名写柳宗元,或者欧阳修。”
他们是九年级。一共8个班。
我笑了:“这很容易被发现哦。”
儿子说:“一个年级有好几个叫欧阳修的,不碍事。当然,不能经常翻墙。他们2班有一个,就被校卫认到了。”
我说:“你有没有被抓过?”
儿子说:“我还没翻过呢。不过,他们逃跑的办法很有用。有一次,校卫发现电教室的门没有关。第二天过来问,你们班谁负责电教室啊?我说:赢政。”
我笑喷了:“难怪老师要罚你们,也不太冤枉你们。其它班怎样呢?”
儿子说:“还不是一样。我们又不是天天这样。”
(二)
晚上吃饭的时候,我们就在饭桌上闲聊当天的事情。
儿子说他们在学校里翻墙。我想起,我们小时候也翻墙,上大学的时候,也一样。
我上大学的时候,学校有个临街的围墙,可以很方便地通到正街。
开始的时候,只是翻墙,后来,有人觉得翻墙太麻烦了。于是,那里就出现了一个洞。
那面墙开始只是一个小洞,然后,穿越的人越来越多,就变成了一个大洞,慢慢成了一个缺口。
学校把洞补好了,很快又变成了一个洞。修了补,补了修。后来,学校也没辙了,干脆就在那里开了一道门。从此,再也没有人翻墙,也没有人打洞了。
这让我想起一些名言:存在即合理。或者是:世界上本没有门,翻墙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门。
我跟儿子说:我小时候,也经常翻墙出去捡球。只要注意安全就行。
什么时代的青春都是按耐不住的。
(三)
周末的时候,我会和儿子一起看一些从网上下载的视频。
有一期《天天向上》,我特别推荐他看。那期节目的嘉宾是参加09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(intel ISEF)的获奖选手。汪涵他们老是搞笑,一直在调侃选手们获得的奖品---那些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小星星是不发光的。
我跟儿子说:“这种比赛本身就很光彩夺目了。它的标准和高度,跟你们现在的对付考试要求完全不同。”
儿子说:“有哪些不同?”
我说:“你们考试,都是同样的科目,同样的题目,唯一的答案,你们是同学和同学之间比。而英特尔这种比赛,题目是自选的,每个参赛的人的题目不同,更谈不上什么标准答案。”
儿子说:“那么他们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?”
我说:“他们不是比知识,而是比怎么用知识做发明,来帮助别人。你看那个叫潘莹的女生,她上高中的时候,看到残疾人邻居穿假肢不方便,自己就致力于研究假肢的改进,发明了一种改良假肢穿戴的衬垫。”
“还有一个16岁的德国男孩。他的爸爸是聋哑人,他发明了一个显示牌让父亲戴在身上。他爸爸比手语,他说的话就显示在液晶屏上。”
儿子说:“太棒了。”
“有个台湾的女生,也是很有想法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发现虫子在吃塑料。她就想:如果有办法让虫子来回收塑料的垃圾,会怎样呢?”
我说:“他们这些项目,都是这样的:首先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,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,然后去想。潘莹想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,让残疾人穿戴假肢更方便?德国男孩想:爸爸比手语,如果不懂的人也能看得懂,是不是爸爸可以得到更好的帮助,也会有更多人愿意帮助残疾人?台湾的女生则想:我们为什么不把塑料当成是虫子的食物呢。”
我说:“他们找到了问题,接下来,就想办法找出解决的方案。想法能不能实现,怎么实现,用什么方法实现,都要去尝试。你不知道的就要去学,不清楚的要去钻研。据说,潘莹就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,一直搞假肢衬垫的发明。即使很多人都不赞成她那样做。不过,幸运的是她的父母都支持她。事实证明,如果你坚持做一件正确的事情,那么有利于他人的想法,总会有利于自己。潘莹得奖了,美国的大学就要了她。”
儿子问:“他们这些人是不是都特别聪明,与众不同?”
我说:“他们的确与众不同。但是,我想很多人的智力跟他们不相上下。他们只是掌握了一种正确学习和做事的方式。他们没有傻乎乎地盲目地跟人竞争。”
“那些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星星,是对他们卓越努力的奖赏。但这对他们来说,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。重要的是,通过这种方式,他们把自己跟这个世界真实地连接在了一起,他们找到了自我。”
儿子说:“那我需要怎么做,才可以象他们那样。他们的主意好棒哦,他们是怎么想到呢。”
我说: “花时间去阅读、去调查,去感受,静下来,好象什么都不干一样,用心去想,很多有意思的想法,就会一点一点地冒出来。”
我说:“首先,你要相信自己的眼睛。你要自己去观察周围的事情,去想这是为什么么?对一个事物,不要急于去下结论,而是要去想,怎么会这样,如何才能这样。为何不可以更好,可不可以那样。”
“你不要轻易相信,书上说的就是对的,老师说的就是对的,爸爸说的就是对的。你要自己去想:为什么它是对的?你要去验证、去发现”
“你要自己学会教育自己,懂得如何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,你一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,你就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。”
儿子说:“那我现在怎么开始呢?”
我说:“很简单。每天把你的头从课本中拔出来。看看报纸和课外书。不要有任何负担,想看什么,就看点什么。不用太担心。就是让很多生活中的东西,在你脑子里过一下,侵润一下。让你对周围的事物,有一些观察,有一些自己的看法。根本不值得为教科书上的东西,花太多的时间。那些东西全是死的。没有目的的知识,是迷途的羔羊。只有你才能赋予他们价值和归宿,他们才会真正成群结队来找你。”
“日久天长,你对周围的事物很敏感了。你脑子里不住地有想法的时候,那么你的自然知觉就恢复了。等有一天开始有想法了,就拿出翻墙的勇气,马上去做。管他成不成,先做了再说。”
(四)
儿子上中学后,那种青春的孤独、迷茫,让我深有感触。
孩子小学的时候,最听话了,你说什么,就是什么。但是,上了中学以后,他不会了。
一方面他开始自我觉醒,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和自我中心,已经席卷了他的内心。
他意识到很多现实强加在头上的东西。不管是什么,他都要努力挣扎一番。
原以为美好的青春已经成了完全没有滋味的压缩饼干。
都说是为了他好,什么都给他安排好了,学校连上厕所和睡觉的时间都没留够。
都说是为了他的好,要把他的脑袋按在学校那个狭小的课本上,他打死也不肯低头。
他们青春的激情和狡诈,身体多余的能量,都被莫名其妙地给收拾了。
他跟世界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冲突或隔膜。与其说是他在适应环境,还不如他在寻找自我。
可是,除了记忆课本,埋头做题,他想要的东西,没有人可以帮他。
他只是被当作了学习的机器,寄托了大人们的希望,而不是被当成一个孩子,或是公民。
没有人真正在乎他作为一个人应该怎么健康地成长。
教育局在封杀奥数,教育部在为汉字整形,电视上专家们在一遍又一遍地讨论教育的意义是公平还是不公平。
时间一天一天过去,一月一月过去,一年一年过去。
有一天,儿子在他的家校本上,很轻蔑地写了这样的一句话:
上一代人毁于文革,这一代人毁于教育。中国还没有伏尔泰那样的人,可以挺身而出。[/color]
這個論壇的權限:
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